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中国经济新驱动力新增长点渐隐渐现中国经济新驱动力新增长点渐隐渐现
发布时间:2012-10-15阅读次数:来源:国建联信认证中心
二十多年来,很多人已习惯了将沪深股市运行的趋势、资金运动的方向视为判断经济大势的依据,但笔者更愿意将股市行情变化视为预期的引导作用。如果今后资金能更多流向能增加国民福祉,能代表建立创新型国家,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那资本市场就将呈现良性发展态姿。
从双节长假前开始的沪深股市强劲反弹,似乎是资本市场正在摆脱经济欠佳的影响,应被视作预期转折的表现,可能既预示着低迷长久的股市或将否极泰来,也预示着中国经济否极泰来的可能。然而,鉴于中国经济困难时期尚未完全过去,尤其国际经济依然前景叵测,沪深股市提前超越经济本身,其底气和力量何来呢?在笔者看来,资本市场总是经济的“晴雨表”,总能“春江水暖鸭先知”,任何经济本身发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任何政策所释放的明确信号作用,都能被市场所敏锐地识别和捕捉到。
考察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面对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宏观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无论是主动、温和、可控的经济转型,还是被动、积累、突变的经济改革,很大程度上都是预期变化的周期过程。然而,“负阴而抱阳”的经济,却具有阴阳相克相生的两面性。经济鼎盛时期,盛极而衰的颓势已若隐若现,可经济预期还未见顶,依然维持着高涨的热度。超强预期刺激下的乐观情绪,推动经济还在惯性轨道上疾驰。但经济好光景所依赖的推动作用力,却开始步入衰减而逐渐泯灭。于是,连续多年高速奔跑的中国经济,在耗尽了冲劲之后,慢慢放慢了前行的脚步,转入了阶段性的整理周期。
此时,生产能力绝对过剩就表现了出来。首先,当外需市场疲软,而内销市场容量有限时,过去被出口吸纳的产能,无法找到充分释放的通道,演变为过剩产能而存在,并不时冲击现有价格体系。同时,过去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占有了过多国民财富,致使少数行业投资过度集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品量大,又过于同质化,缺乏产品差异率,新科技含量应用不足,一旦形成竞争性格局,就会因为行业集中、产量太大,只能在降价上做文章,拉低整个价格水准,从而导致全行业亏损。
供过于求的矛盾,暴露了需求不足,压制了产成品价格。销售端率先快速走低的物价,有时候不是物价简单的骤热骤冷现象,还会被偶发的劳资纠纷事件成倍放大,演化为日益尖锐化的地区经济局部矛盾,对稳定的金融格局形成冲击。
其次,消费能力相对不足也表现突出。由于经济前景不明,缺乏明确的未来,企业家们遂纷纷准备越冬,持有现金成为首选。经济消费行为普遍保守,不但居民个人即期消费降低,生产者也偏重控制风险,生产规模被压缩到最低量。
由此,经济调整的轨迹,引发了普遍悲观情绪。在多项统计数据的铺垫下,中国经济还将继续下行,成为社会共同的判断,仅有的经济良性预期被击碎。随之企业受到波及,生产活动如履薄冰,居民预期跌落冰点,消费更加谨小慎微,经济的活力不断被消磨,要素流动更加凝固,经济运行更是迟滞,运行速率滑入中低速轨道,甚至常常会短暂跌入谷底,在低速区间不断小幅度波动,既把悲观气氛烘托到了极致,也把全新的力量蓄积到了极点。加速恶化的预期,如蔓延的水波不断荡漾,三番五次冲击承受的极限,反复测试市场耐压的底线。
还有,经济预期的改变,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行为。企业采购经理人看淡经济,维持地量采购的做法,导致总需求雪上加霜,预期随之大幅度下降,终端产品销售价格只有低了再低,才有希望对接消费需求。潜在购买行为的需求,以谨慎观望占了主导,产品去库存化进展缓慢,不仅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如影随形跌入困境。价格水平走低,PMI荣枯线跌破,给经济敲响了警钟,此时,就要设法让经济回归正常轨道,摆脱更低潮的经济预期。
结果,伴随经济波动的这个过程,沪深股市熊气弥漫。上证综指今年以来跌了又跌,一再刺破投资者的心理关口,各种预期都被无情地洞穿,2000点大关经受住了经济和预期的双重考验,在9月底最终的时间节点不仅坚如磐石,还形成了以2000点为探底极限的反弹过程。
另外,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于构建全新的预期。过往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更多依附于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生命力被过度释放和透支,而正在形成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新预期下的驱动力,却是新事物,虽然渺小式微,只要假以时日,精心创造条件培育,就有机会为经济夯实底部,为新周期到来蓄积能量。
说到底,经济转型发展,就是经济驱动力的转换,这是一个求变图新的过程,也就是经济摆脱下行束缚的过程。实现国民经济两大部类均衡发展,平滑国民经济各部门增长的协同性,就需要经济通过减速实现转型调整,这个过程很痛苦,很艰难。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放缓增长速度,还有调整社会各阶层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的重任,特别是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让最草根的大众都能有条件去分享经济增长的实惠。不然,单纯强调经济的高增长,如果这样的高增长不能有效地惠及国民,哪怕发展速度再快,也终究会失去经济发展的人本根基。所以,经济转型增长速度放缓存在合理性,没有理由对经济的主动调整担忧过度。
二十多年来,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将沪深股市运行的趋势、资金运动的方向视为判断经济大势的依据,但笔者更愿意将股市行情变化视为预期的引导作用。投资活动,其实是一种很强烈的倒向性风险偏好,资金总会用各种理念和预期,找到可供投资的价值洼地,找到预期明确的投资去处,有可能流动到政策刻意引导的地方,也有更大可能流向预期引导的地方。如果说在过去,资金追逐能代表国家经济发展的走向而流动,那么今后资金可能将更多流向增加国民福祉,流向能够代表我们国家未来预期方向的地方:建立创新型国家,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导向,配置资金功能的实现。就此而言,资本市场的作用尚需强化。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中国资本市场的十月,或将呈现一种良性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