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华新水泥“吃垃圾”破解环保难题

华新水泥“吃垃圾”破解环保难题

发布时间:2013-01-31阅读次数:来源:国建联信认证中心
   核心提示: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的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昔日曾是“光灰产业”的代表,今天正成为一个“吃危废”“吃垃圾”的环保企业,“水泥摇篮”正在变身“环保先锋”。
      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的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昔日曾是“光灰产业”的代表,今天正成为一个“吃危废”“吃垃圾”的环保企业,“水泥摇篮”正在变身“环保先锋”。
      土地“中毒”了,水泥窑“治疗”
      在武汉市汉阳区二环线内,一块面积约242亩的黄金地块,以4亿多元的价格拍卖给房地产公司,但在开发过程中,却发生了工人中毒晕倒事件。原来,这里过去是武汉农药厂厂区,土壤受农药污染严重。
      土地“中毒”了,谁来医治?经过国土、环保以及科研院所等单位综合调查研究,这些土地受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污染,平均污染深度在1.8米左右,根据污染物特点及污染程度,他们提出了焚烧处理的“治疗”方案。
      在位于湖北省武穴市的华新水泥高危废弃物处理中心,“毒土”被送进温度高达1600摄氏度的全封闭水泥窑炉里,经过持续1小时的强碱性高温煅烧,这些“毒土”脱毒变成了水泥。
      现场嗅不到异常的气味,也看不到残留的渣土,“毒土”被处理得非常干净。华新水泥环保事业部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有机氯农药在水泥回转窑的高温条件下彻底分解,去除率可达99%以上。
      据介绍,早在2003年,华新水泥就开始了水泥窑协同处置高危废弃物的尝试。当年,他们处置了数十吨毒鼠强及其污染物、13吨滴滴涕废弃物,为国内危废物处理带来了新的思路。
      目前,他们已能够处理包括废弃农药、废弃有机溶剂等在内的15类危险工业废弃物,成功对近千万吨固体工业废弃物、1500吨废弃农药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水泥生产线的替代原料和燃料。
      垃圾“围村”了,“突围”有新路
      湖北农村不少地方农民住着小洋楼,走着水泥路,却生活在垃圾包围中:门前屋后、路边林里到处有垃圾堆。
      在武穴市魏高邑村,人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村子里路面干净整洁,以前堆放垃圾的空地现在是村民举行文娱活动的好场所。
      武穴市委书记吴美景说,因为有了武穴市政垃圾预处理工厂,市区和乡镇每天产生的200多吨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为当地破解“垃圾围村”找到了突破口。
      这个投资7000万元的华新水泥市政垃圾预处理中心,每天可对350吨垃圾进行分类、烘干,一部分作为燃料,一部分作为原料,送进水泥窑炉里。
      武穴市已经形成一个“村收集,镇中转,市集中处置”的农村垃圾处置模式,试点乡镇的垃圾基本上全被华新水泥“吃”掉。
      华新水泥环保事业部总经理王焕忠说,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利用新型干法窑全过程市政垃圾变填埋为焚烧方式的循环经济项目,与垃圾焚烧炉等项目相比,水泥窑在进行协同处置废物的时候,温度更高、高温时间更长,高浓度的气固二相悬浮系统可以有效避免和抑制二恶英和呋喃的产生,几乎零污染。
     “光灰企业”变身,力破环境难题
      1970年兴建的华新水泥,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引领着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但也曾背上过“光灰产业”的恶名,一度成为污染企业的代表。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叶青说,十年前,华新水泥开始起步转型:把“光灰产业”做成环保产业,把百年老企转变成新型环保中心。
      华新水泥从最早吃武钢等企业固体工业废弃物开始,逐步扩展到其他危废物。目前,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已有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水域漂浮物处置等40余项发明、实用新型技术专利。
      自2012年以来,长江三峡库坝区每年打捞10多万立方米的漂浮物,这些对长江大坝安全运行构成威胁的漂浮物,在经过分类、破碎、烘干等一系列处理后,被送进华新水泥窑炉,变成了生产水泥的替代燃料和原料。
      在武汉、黄石、宜昌等城市,污水处理厂里产生的大量“二次污染物”——市政污泥,也被华新窑炉“吃干榨尽”。
      李叶青告诉记者,从理论上讲,全国30万人以上的城市,都可以配备一个环保中心,消化这个城市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和污泥,以及其他废弃物和有害品。
      他说,在未来5年,华新至少能建设30至50个环保处理工厂,并带动与水泥行业相关联的电力、钢铁、化工等企业,形成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周敬宣说,与填埋和焚烧相比,“垃圾变水泥”不占地、不产生二次污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