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竞争意识 改变协会工作方式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竞争意识 改变协会工作方式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发布时间:2014-11-17阅读次数:来源:国建联信认证中心
—在2014年全国建材行业协会系统工作会议暨联合会会长全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乔龙德
2014年10月31日
同志们:
2014年全国建材行业协会系统工作会议暨联合会会长全体工作会议是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是在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开始步入经济增长缓速稳定的新常态的形势下召开的;也是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处在十分重要而又非常关键的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改变协会工作方式为主要目标,共商行业发展和协会改革大计。是要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建材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矛盾、瓶颈及采取的对策措施,着力点定在转型向纵深转折;探讨各级行业协会面临的改革,着力点放在改变协会工作方式、增强独立于市场和竞争的能力;对“十三五”建材工业发展规划编制的框架原则及主要目标进行讨论,着力点定在实现2020年的阶段目标。会议还将对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预判、预警,使今年的各项任务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
一、两年来主要工作的回顾
自2012年全国建材行业协会工作会以来,全国建材行业各级协会和各大企业集团、副会长单位,围绕行业发展和自身改革,以勇于担当、有所作为的勇气,面对建材行业增长减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建材传统产业严重过剩、新兴产业发展艰难、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缺乏新技术和政策扶持;面对日益提高的节能减排要求;面对工业制造业的多半行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大家齐心协力,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的产能新增势头得到一定遏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技术玻璃、建筑石材加工、石膏、玻纤及制品、轻质建材、低能耗制品产业在建材总量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由2012年的45%到2013年的46.3%,预计2014年将增加到48%。节能减排年年有新的进展,据测算2013年建材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1年降低20%,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都低于建材工业增长速度,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粉尘排放量降低13%,氮氧化物排放量增长3.7%。经济效益年年都有提升,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168亿元,同比增长20.3%;2014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利润总额2230亿元,同比增长13.8%。总体上建材行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位于全国工业制造行业的前三名。
在此,我代表中国建材联合会,对全国建材行业的同仁们付出的辛勤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贺!
近两年全行业主要开展的三方面工作是:
(一)紧紧扭住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不放手
第一,确立了 “一个战略、两个支撑点”,为行业发展确立了新的目标,为转型升级指出了路径,扭住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两个主要瓶颈
制定了到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建材工业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现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的目标。“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由“跟随追赶”向“超越引领”跨越;“战略”的内涵创新与提升并举,由“靠新”升华为“创新”,由“变强”升华为“引领”,“新”由过去依靠引入“新”变为自主“新”并成为发展的主导和主体。“战略”实施主要支撑在改变发展方式、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建材实现结构调整、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水平。
为使“战略”实施有支撑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联合会在组织全行业的力量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找准、找到了决定其能否实现的“两个关键点”,这就是:一是必须支撑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由此组织召开建材行业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基本思路,确立了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攻克瓶颈的突破点,提出了到2020年结构调整的阶段目标;二是必须支撑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点上,因此制定了《中国建筑材料工业新兴产业发展纲要》,向行业和社会发布,并得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转发。其核心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并增加在行业总量中的比重,同时将现有传统产业中部分能够改变功能与用途的产品转向新兴产业,加之对传统产业本身的提升、延伸、增加制品与深加工,使建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两翼齐飞”,使战略的实施牢牢支撑在科技进步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两个基点上。
第二、把创新“三新”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将行业发展引向目标更高、技术更新、领域更广阔的发展方向
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手段虽然有很多,但是关键点是要用“三新”(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政策)推动与支撑。近几年来,从中国建材联合会到各专业协会、省市协会和建材大企业集团,都不同程度地创新“三新”推进结构调整。
为了使结构调整更有针对性,联合会组织各专业协会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开展各产业摸清家底并进行三类划分的工作。绝大多数产业多少年来没有弄清的家底,通过艰苦努力,不仅搞清了企业数量,并且还进行了分类。像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摩擦密封材料协会、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中国砂石协会等专业协会,还厘清了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技术水平和经营指标,为下一步提升、改造与淘汰落后、优化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创新政策既是促进结构调整的动力,又是引导结构调整的方向。联合会联手各专业协会将创新政策列为协会的主要职责。据初步统计,近三年联合会与相关专业协会争取到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共96项,其中重大的政策13项,标准4项;直接争取到国家支持的科研经费及补助资金为22156万元,其中两个“第二代”获得国家支持的资金为6247万元。协助相关企业争取清洁生产示范补助3810万元;争取到的砂石、玻纤等产业的减免税政策每年间接降低成本10多亿元。特别是在遏制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工作中,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共同事先多次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并最终得到了采纳。如国发[2013]41号文件中有关改变现有审批项目的机制、对现有违规项目进行清理和取消32.5低标号水泥等,为遏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制定了最有权威的政策规定。省、市协会在争取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有利于调整结构的政策方面同样做了大量的工作,湖北、江苏、天津、河北等省市协会在运用政策推动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技术既是结构调整的目标,又是结构调整的支撑,更是结构调整的依赖和动力。在制定“十二五”建材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了建材主要产业的科技创新与结构调整的工作路线图,发布了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纤、墙体材料等重点产业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从技术导向上明确了产业结构提升与调整的目标;保持了向国家科技部汇报联系渠道,每年听取他们的工作指导;恢复了行业申报项目的渠道,推荐了以两个“第二代”为主的一批国家重点专项的列项以及基础研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课题;在国家加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对重点项目实行先由企业自筹经费研发、国家后补贴的政策指导下,中国建材集团和中材集团旗下的所属单位以行业大局为重,共投入自有资金33628万元用于两个“第二代”的研发;近三年建材行业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8项,这些都对行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标准既是结构调整的依据,又是结构调整的目的。把创新标准作为调整结构的主要抓手,制定了标准创新工作路线图。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已经废除了针对性不强、不起作用的标准32项,并且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根据有效、时效和对调整结构有对应作用的要求,创新提升修订了161项标准,并制定了一批行业协会标准且得到了国家标准委员会的认可。全行业对标准在行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的认识和标准工作的创新力度,可以说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
加快节能减排步伐,既是推动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也是结构调整的目的。针对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形势紧迫,联合会联手19家专业协会向全行业发出了《发展绿色建材推进节能减排倡议书》。联合会专门制定了“中国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活动,已经完成了节能减排分会的筹备,设立了节能减排服务平台中心。全行业的多数骨干企业余热发电、脱硝装置、收尘设备更换提升越来越普及。尤其从今年以来,水泥行业根据《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减排效果越来越明显。
为了使建材行业的经济运行分析与结构调整的目标相一致,坚持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联手政府统计部门、有关省市协会和各专业协会、重点企业,不仅分析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找出指标升降的来源与根源,还十分注重分析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增加的工业增加值,以导向产品结构调整。尤其注重低能耗、技术玻璃、高档陶瓷、玻纤、建筑石材加工等轻质材料在整个建材工业总量中的比例变化,以有效导向产业结构调整。山东、河北、北京等省市行业协会和中国建材集团、中材集团、北京金隅集团等都积极参与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不仅为行业经济运行提供了预警、预判和预告,还为结构调整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为了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建材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环境资源约束越来越紧的严峻现实,联合会积极倡导我国建材企业“走出去”,由工程承包转向以资本投资为主的国际化经营,专门召开了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座谈会,邀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解读“走出去”的有关政策规定,还请海螺水泥、华新水泥、中建材进出口公司、中国复合材料集团等企业介绍“走出去”的实践与体会。会上几十家企业联名发出了“走出去”宣言。会后,联合会已经开始梳理实施“走出去”的政策和搭建“走出去”服务平台的职责任务,意在加快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矛盾,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引导行业改变发展布局。
第三、以“两个遏制、三个加快”作为保障行业经济运行效益、化解产能过剩和调整结构的主要措施
针对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效益下滑的严峻形势,联合会一方面多次向政府部门当面或书面专题汇报,表达不能再批各种新建项目,对新建项目审批必须用改革的思路改成多方参与、公开公示的建议;另一方面在全行业提出了“两个遏制”即遏制新增产能、遏制经济效益下滑;“三个加快”即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两个“第二代”研发、兼并重组的步伐。制定了《建材行业遏制新建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六个一批”。此举不仅得到了全国建材行业积极响应,而且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配合与支持。近两年来,联合会、水泥协会以及玻璃协会先后召开20多次的宣贯国发[2013]41号文、遏制产能新增的座谈会和论坛,有15个省的省级领导出面支持与批示,明确指示其政府部门参加会议,有22个省市的工业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分别参加了论坛,有25个省市协会配合了会议的举办,有近2000家企业参加了座谈会,有444家水泥企业联名承诺不再新增产能。同时,组织了遏制水泥新增产能和加快“第二代”研发的万里行活动,走遍全国六大区,有500多个企业、20多个省市协会和政府部门参加。对企业举报并经过核实的7家违规新建新增产能的企业在中国建材报等行业主流媒体上曝光。联合会、水泥协会、玻璃协会先后向7个省级政府、13个省市经信委、发改委和相关的当地省市协会致函,多数都收到了良好效果。由此,水泥、平板玻璃行业新增生产线建设得到了一定遏制,减缓了对存量市场的冲击,使大企业更加理智地面对市场竞争,并在行业自律中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尤其通过强化资源配置效能和降低生产成本,使建材行业经济效益在工业部门中保持较好水平。中国建材集团连续三年进入世界500强,位次比2012年前移46位;金隅集团在北京市整个建材行业效益下降情况下一枝独秀,蒸蒸日上;海螺集团一直一马当先,收入利润率2013年增幅达22.8%,2014年还会更高。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新明珠集团、玻璃行业的福耀集团和南玻集团等企业一直在行业中效益领先。全国水泥行业1-9月份已实现利润520亿元,有望全年达到800亿元以上。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水泥、平板玻璃的技术装备水平、化解产能过剩,紧紧抓住水泥、玻璃两个“第二代”的技术装备研发,在2012年明确定义、目标的基础上,2014年制定了两个“第二代”技术装备研发标准和验收规则,并明确了各级人员的职责与责任分工,目前大家都在为之努力奋斗。
为了有效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推动兼并重组步伐,以解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和产业集中度不高的问题,分别制定了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水泥行业、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向国家有关部委推荐了平板玻璃行业重点支持培育的大企业集团。同时,联合会专列了兼并重组的政策研究课题,意在促使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和出台有关推动政策。
关于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前面已经提到,有了专门的纲要与配合的措施。相信随着“两个遏制”、“三个加快”的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后续持久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二)联合会与省市建材协会、副会长单位和专业协会形成了“联手合作”的工作新局面
联合会在制定了与省市建材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专业协会联手合作联系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作的联系和信息的沟通,由此大家都增强了联手合作的意识和自觉性。联合会、专业协会与各省市协会近两年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成功地开展联手合作:一是联合会与各专业协会、省市协会、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在制止新增产能、清理违规建设项目、核实违规建设项目工作中基本上都是联手进行的;二是联合会、专业协会在各地召开的贯彻国发[2013]41号文件精神、“万里行”和各种论坛会都是由省市协会和副会长单位参与并共同联手举办的;三是在组织开展建材行业全国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工作、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奖评奖表彰工作、建材行业“调结构、练内功、增效益”百家优秀企业的评选表彰活动、建材行业百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培育评定活动等,都是由省市协会、专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推荐,再由联合会确定的。
联合会与各专业协会也基本形成了多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一是凡重大的全局性的工作,如兼并重组、节能减排、发展建材新兴产业、上报的有关产业政策建议、在全行业开展的相关大型活动,在可能的条件下基本都是联合会与有关专业协会联名上报、联名发布、联合行动;二是在修订原有的标准、创新标准,尤其在制订行业协会标准、对外反倾销活动、每季召开的行业经济活动分析会等,基本上都是联合进行的;三是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整合利用现有的展览资源联合办展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如建筑陶瓷工业展,在联合会、贸促会、建展公司、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广东省陶瓷协会共同努力下,联合了行业20多家骨干龙头企业,使陶瓷工业展规模从历史上没有超过5万平米一跃扩大到2014年的8万平米,并且创建了陶瓷产品展,使总规模达到了10万平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展,得到了陶瓷行业的一致赞赏。
总之,无论是省市协会,还是专业协会,都是在行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主动与各方面加强合作,主动发挥协会功能,改变工作方式,使行业协会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三)联合会系统坚持“两个果断”、“两个坚定不移”的改革发展方向,“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半完成
改革增添动力,发展增添活力。2012年在联合会系统工作会上我提出了坚定不移地推进建材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坚定不移地加快与深化联合会系统的改革。联合会系统要果断地向企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转型,果断地按照市场化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由此2012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成果年,2013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突破年,2014年联合会系统确定为改革发展转折年,可谓是一年一大步,步步有脚印。
直属单位和投资实体的改革迈出了四大步:一是将业务接近或相近、管理容易统一的四个单位重组为两个实现“五统一”的经营单位;二是直属单位中服务功能与联合会管理部门的业务相近有连接的,组建10大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化独立经营;三是针对直属单位主营业务发展已经受限的状况,提出了拓展新领域、延长产业链的十大突破点;四是管理制度、用人方式、薪酬分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
联合会本部、专业协会、分会的改革迈出了三大步:一是完成了“三定”。2012年联合会本部进行定职能、定岗位职责与职数、定在岗人员的“三定”,2013年各专业协会实行“三定”,2014年联合会各分会实行“三定”。“三定”实施过程把用工合同制、用人竞聘制、薪酬按贡献、责任大小挂钩的多劳多得、分配机制贯穿全过程,企业化运行从制度上得以落实。二是开始职能转变与能力提升。在“三定”时将各专业协会职能主要定位在“引领、协调、服务”与壮大自身实力,提高能力作为协会工作的基本职责,在实施过程中,联合会召开专题汇报会、现场办公会、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等形式,始终将其工作的重点引向行业的共性和瓶颈方面,从而绝大多数专业协会已经把遏制新增产能、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了解与解决本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主动争取标准修订、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工作连接,作为协会的主要职责,使满足处理琐碎事项、满足别人招呼后跟着转的工作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与转变。三是联合会、专业协会的自身制度建设和创收能力得到了较大地加强与提高。根据新的功能定位和市场化运行的需要,联合会、专业协会都重新制修订了一批规章制度,尤其对内部管理机制和服务创收与分配挂钩的制度普遍得到重视,从而活力不断增强,23家专业协会2013年底的总收入和联合会本部的总收入比2010年翻了一番。
联合会本部的改革在2012年“三定”后,根据新的形势又将进一步调整职能,已经有了初步方案。事实上很多做法已经开始体现了新方案的要求。例如,不断修改完善考核办法,将引领行业的职能和服务创收作为考核与效益挂钩的主要内容,以改变满足过程、满足听汇报、满足相互转手、不接地气的工作方式;再如,与各部门业务相关的平台已经开始独立考核,准备转向独立的经济实体并企业化管理;已经开始了将联合会系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改变为企业化管理模式,财务报表已经调整为企业格式财务报表,以利于企业化考核,已经制定了联合会本部的各种创收进行独立核算的成本分摊办法等一系列企业化管理的机制。联合会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总结大会之后,做到督导组不撤、整改不停、学习不断,对梳理的需要整改的279个问题分成三类,加强了顶层设计、跟踪落实、成果落地三个环节的管理。目前,已经进入第二批问题的整改。同时,从党委、支部到工会、团委都制定了工作职责,并实施了两级班子的党风廉政责任制。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增强了责任感,调动了积极性,联合会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等主要指标翻了一番,提前了一年半完成了“十二五”规划。
当然,联合会的工作和联合会系统的工作还存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担当意识不够坚强,引领行业的能力与实际发展需要还有较大差距,经济状况还比较脆弱,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改革发展任务还相当繁重。
二、当前建材行业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建材行业的发展和行业协会自身的改革创新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尽管如此,分析面临的形势,我们仍然面临着五大矛盾和挑战:
(一)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转型升级步履艰难
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产业产能利用率越来越低,但雷同水平的产能新建虽然有所遏制但尚未真正遏制住,存量市场还在受到增量冲击,价格竞争难以避免,经济效益基础不稳。化解产能过剩理论上有“六个一批”,但实际上除向国外转移一批和通过两个“第二代”研发提升一批有操作性之外,其余的路径都很有限。转型升级向顶端提升尚缺高端技术;横向产业扩展比较简单的还可以,但追求附加值高、精加工又缺乏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向行业外延伸,真正可以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品少,也有局限;向国外转移还有创造条件和准备的过渡期等等,所以转型无论是横向扩展还是纵向延伸都遇到了内外的种种困难。例如,本来一些矿产资源是建材产业链延伸与组合成产业链的对象,但企业在市场上直接得不到资源配置;容易延伸的像商品混凝土等产品,由于市场缺乏规范,标准与进入门槛低,优劣不分,导致应收款近半,人们不敢大胆进入。最揪心的是落后产品受到利益保护,在市场中仍能生存,淘汰不力。加上一部分企业只能坚持原有阵地,不会跨越发展,致使整个转型步履艰难。如果我们不能摆脱各种困扰和自我突围,如果传统产业只是在限制、遏制与无序竞争中打圈圈,必然贻误转型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二)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缓慢、技术研发与储备均不足,制约瓶颈尚未突破
我国建材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化进程缓慢。建材行业进入国家明确的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仅占建材行业总量的约10%。建材新兴产业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目标与方向似乎明确似乎不明确,发展的重点和攻克的瓶颈从行业顶层也并不十分清晰,直至今年才有了一个发展纲要。科研的体制分割造成了资源相对分散,研发力量、研发设施相对薄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底,建材新兴产业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仅5家,国家级的工程技术中心仅6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仅9家,从而造成大的研发项目“扛不起”,小的“瞧不起”,两头抓不住。不仅有体制的原因,机制导向上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上多数单位与当期的经济效益挂钩,一些科研人员,特别是领军人物心思沉不下来,基础理论研究顾不上,突破点找不到,因此只是择机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的发展,形不成产业化、规模化。从政策支持的角度看,与传统建材发展的历程相比,新兴建材发展获得国家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撑的项目非常有限。缺乏重大专项列进扶持的倾斜政策,仅靠企业自有资金研发难以形成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大项目。从行业管理和协会的角度看,也缺乏对其顶层设计,没有组织相应的产学研联盟对其瓶颈进行攻关,没有很好解决一些新兴产品在市场应用中碰到的瓶颈问题,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久而久之,本来一个事关行业发展命运的产业,关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领域却发展缓慢、力量弱小。如果建材行业这个硬仗攻克不下来,后续发展、转型升级、资源附加值的获得,以至从总体上实现万元产值能耗降低和绿色低碳发展,都将大打折扣和难以实现。
(三)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乏力、兼并重组徘徊不前,发展布局亟待调整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既制约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影响产业布局的合理形成,更影响着整个行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像中国建材集团的发展壮大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动了行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但是从总体上我国建材企业数量仍然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相对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企业多、小、散不仅是一个外观状态问题,要害是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低而且经营不经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节能减排难以达标。前几年行业的兼并重组出现过好的势头,但是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加之国家在兼并重组方面缺乏政策支持和有效的机构推动,这几年几乎徘徊不前。像北京金隅集团乘城市规划搬迁之机,有计划、有目标地将相关相近的产业同时搬进产业园区,实行多种产品功能合一、多种产品一地集成,分别管理、统一销售的集约化产业组织调整的仅仅是少数。
特别值得高度重视的是传统产业国内过剩,一些企业常常陷入价格战,但作为世界建材大国,无论从产量上占世界建材总产量的将近60%,还是以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水泥技术装备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建成水泥项目的能力、中建材国际工程集团公司在国外承担建成玻璃项目的能力,都证明“走出去”的时机和改变产业发展布局的时机已经成熟。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空间和市场,这是改变与调整产业组织结构的又一大举措,是产业组织结构战略调整,是事关中国建材工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只是在自己的圈里打
转转还是走出国门大显身手的战略选择,也是关系到行业发展布局与方向的头等大事。
(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增,有效的主动措施不足,半数以上企业未能达标
建材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执政党的理念与人们追求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共同需要,进而制约性政策和强制性法规接踵而来。就节能减排实现的路径来说,无非是通过创新技术、调整结构、改变生产方式,从根子上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量;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引导与突破难点和瓶颈,实现重点领域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共性问题的解决;通过强化管理和设立服务系统督促与协调,全面推进与提升节能减排的水平。就建材行业来说,客观上有窑炉加矿业生产特征和使用其他燃料替代很有局限的缘故,在工业系统中能耗总量和排放总量都是前三名的大户。但由于技术创新在推动结构调整、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品种、提高附加值的效果还不明显,使得应该在节能减排方面效果最有效的途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排放达标的企业不足一半。有的产业标准太低、达标了也不环保。由于技术创新不力受阻,政策力度不足,没有得到国家层面的总体的或专项资金支持,由于缺乏专业的服务系统,总体上节能减排步伐缓慢,只有30%左右的新型干法水泥和浮法玻璃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数行业差距甚大。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产业,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没有通道和新的投入,是难以提速的。很多情况下只靠企业单打独斗,形成不了全国性的政策推动和行业性的合力。由此只是喊得多,有效的事情落地少。如果不及时地采取措施,不仅经济上受罚,社会舆论会谴责,更会严重地拖经济社会进步的后腿。
(五)行业协会面临与政府脱钩的改革,竞争意识有待加强、工作方式亟待改变
行业协会组织面临与政府脱钩的改革,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限期性的改革任务。行业协会与政府脱钩的同时,还将面对一业多会的竞争与挑战,意味着由原来的唯一对口的协会组织很可能变成多会共存与竞争。由此以前的依靠政府和当好政府的助手是相对固定的,以后变为只有发挥作用的协会才能得到政府选择性的支持。当然,事在人为,无论是归属体制的改变还是生存环境的变化,都将取决于协会自身的作为。目前省市建材行业协会大多脱胎于政府机关,既有先天的优势,在行业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存在固有的劣势,市场化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服务功能不全;机构人员不足且缺乏解决行业共性问题与重大问题的能力,经济实力普遍比较脆弱。由此,必须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从改变工作方式着手,将自己从繁琐的事务圈子中解放出来,把自己定位在引领行业发展与行业共性问题的解决,定位在依靠自己的服务功能的增强、经济实力的增加上来,每年做成行业与企业共同需要的若干项大事,做出他人不可替代的工作,这是面对竞争的最好选择。如果行业协会在这一次的改革中不主动改变自己的定位和职能,不提升自身能力与功能,不仅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不了作用,就连自身也会难保。为此,必须树立市场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加大行业协会自身的改革创新的力度,这又是摆在各级协会组织面前的艰巨任务和最大的挑战。
三、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聚焦主要矛盾和瓶颈,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对于联合会的全体会长,对于省市行业协会领导和各专业协会的领导来说,都肩负着推动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的历史责任,因此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抓住建材工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瓶颈,是这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前提和根本
无论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势,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经济发展方式都是在发生新的变化。资源利用与配置方式都在调整,都是依靠发展信息经济、科技经济、金融经济支持与支撑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与节能环保发展。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从总体看也已从增速减缓后都开始转向质量效益型。但是这种转变无论从范围、力度、效果上都是有限的。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打破国界的新格局,从各行各业向他国他行业渗透和延长各自产业链的新趋势,从人们寻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探索集约经营的发展新模式,其发展方式都发生了转变与转折。为此,近二十年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该向纵深转折的时候了,一方面要以加快自身观念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与引导新萌发的新的发展方式并加以创新和推广。目前,建材行业也已经出现了多种变革性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大体可归为五大转变:
一是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的转变。由过去完全盯在中国本国发展,以中国市场为市场,以中国需求为需求的传统市场观念开始冲破,真正转向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而且一些企业把新增产能、新的经济增长点布局、部分营业收入立足在国外实现,两个市场的发展布局已经开始。
二是发展正在转向冲破传统的行业界线。各行业之间和领域之间相互跨越、相互渗透,通过创新提升,改变产品性能、功能与用途,进而跨进他行业与他行业连接产业链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行业界线在淡化,产业跨越延长在强化,形成新的增长的很大一部分的营业收入将从其他兄弟行业发展并与其配套中获得。
三是建筑材料产业的发展由被动地为建筑工程配套转向以建筑材料为基础牵引建筑工业化施工和建筑业的变革,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与建筑工业化的相互推进,建筑材料不再完全被动地由建筑应用支配与选择。建筑材料与建筑业的统一设计、一体化经营、建筑工业化与建材产品的集成融为一体,开始打破按部就班完全由设计决定施工、由施工选择材料的传统作业方式,而由建筑材料商创新新产品、改变建筑构造,由建材经营商与建筑经营商二合一的发展模式,其配置效率、集成效率、经济效益大为提高,这种模式得到不少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与支持。
四是产业发展布局模式正在向集成转变。传统模式有一个产品有一个布点或形成一个工厂,这种方式已经被相互有关联的产业、多元功能合一的产品、集中布点在同一产业园区或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方式所代替,综合型的、混合型的产业园区开始成为某个地域的生产商与供应商,节地、节省综合管理成本和销售一体化的优势远优于一地一产品的传统发展模式。
五是企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由单干转向联手。传统观念偏重于一门一户的发展与经营,自管自的发展,自管自的经营。而事实上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在于体制形式,而在于资源利用与组合方式,进而一些企业或集团开始转向以自身主业扩展与延长产业链为基础,与自身主营业务相近的企业进行重组或联合经营,由独立经营向相互交叉持股、联合发展的模式,替代传统的一门一户的发展经营方式。
这些转变尽管形式不一,但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发展方式转变的转向。它们是在打破现存的方式而追求效率、效果与效益的基点上形成的,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与转折的趋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总结与引导。转变发展方式一定要在支撑点上才能有着落。没有一定的形式支撑,转变仅仅是一种理念而不是现实。因此,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有路径与支撑点,想法变了,路径就有了,才称得上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二)全行业和协会工作的主线要聚焦主要矛盾和瓶颈,坚持五个“紧扣”,努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1、紧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线,实现结构调整向纵深转折,真正形成“两翼齐飞”
传统的建材产业必须坚持控制总量、坚决遏制新增,遏制雷同技术产能的重复建设。所有产能过剩的传统建材在都必须遏制技术雷同的新增产能以外,都要以两个“第二代”的研发为牵引,都要制定各自的创新提升技术装备的目标,实现产业升级;每个传统建材产业都必须提出新一轮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促进结构优化;凡是有延伸功能和深加工潜能的产品都要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作为新的增长和发展的主要来源,使传统建材在控制总量、遏制新增产能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发展方式,增加附加值要照常发展与增长,实现量的增幅减速之后,经济规模与效益不但不减,反而必须继续增长,这是转型升级的标志。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结构调整的突破点和实现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要紧紧围绕七大领域,展开各有侧重的创新与提升,通过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一批重大专项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组织技术创新围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开发一批高档次的新产品,通过围绕高档玻纤与复合材料、碳纤维、非金属矿及加工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等重点领域的瓶颈攻关拓展一批新型产业,通过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一批新技术,使产品发展方向、路径、规模为实现其半壁江山提供牢靠的支撑。
2、紧扣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发展的瓶颈不放手,创新“三新”撬开瓶颈、打开通道,奠定结构调整向纵深转折的基础
目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是多方面的,不攻破已经不是影响瓶颈本身而是影响到整个行业发展。无论是传统产业过剩、新兴产业短缺,技术标准瓶颈、政策瓶颈、节能减排的瓶颈等都与创新“三新”,与运用“三新”的目标确定和工作力度密切相关。其中技术创新的瓶颈是诸瓶颈中关联度最大的,应作为攻克的重点。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缺乏顶尖的技术开发,因此成长性好、对建材行业全局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引领的、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的、物质资源消耗少、开发潜力大、有带动作用的产品少,使传统建材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都比较窄,发展被卡壳。因此要在梳理的基础上分别组织攻关,要撬开技术瓶颈,抓住创新技术与攻克瓶颈一并攻关。目前联合会准备与有关专业协会和两个在京的央企组织联手攻关,第一步将攻关重点定在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及制品三个关键领域。各省市协会、各企业都应有自己的现阶段的瓶颈攻关目标。集行业力量撬开封锁、制约行业发展的各种瓶颈,新技术、新产品,迎来新发展。同时,要攻克淘汰落后产能瓶颈的力度。由于绝大多数传统建材产业进入门槛低、产品标准低,加之执行标准不严,使低档产品和质量低劣的产品、能耗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都有空子可钻,可以与先进企业和优质产品在同一市场生存。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弄虚作假,其力度与步伐还不如以前产能供需相对平衡的时期。因此,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下大力气、下决心坚决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将产品标准、质量标准、能耗环保标准捆在一起使用,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联合舰队,推动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
发展中的很多瓶颈是与政策的不到位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把研究政策、争取政策作为行业破解瓶颈的重要支撑。由于过去对政策的切入与研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很多方面缺乏对政策的了解与支持,作用发挥有限。即使有所研究的问题也缺深度和力度,切入点针对性不强,尤其在资金扶持与税收减免等方面被采纳的不多。事实证明,所有的产业与领域发展的好坏快慢都与其争取的政策密切相关,所有瓶颈的化解都离不开政策支持与配合。联合会与专业协会总体上配合政府解决工业系统的共性问题、跟随政府制定政策还能跟上步子,但是自主研究的政策,自创的、有特色的、能针对解决专项的政策太少。要突破瓶颈,首先必须突破政策研究的瓶颈。联合会与几个专业协会已经联手将水泥窑协同处置焚烧垃圾、兼并重组、节能减排、“走出去”等重大科技专项和新兴产业六个方面的政策研究,准备与有关企业一道进行一对一的共同开展政策研究与跟踪落实,以推动建材很多瓶颈破冰。各省市协会和联合会副会长单位也应把政策研究列为主要工作,相互呼应,共同推进发展中的软件建设刚性化。
3、紧扣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快国内兼并重组步伐和加快资本“走出去”的步伐,实现发展布局的调整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是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上的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是行业提升、提高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既包括地域性、区域性与集团型的相关产业的整合与集中,也包括同类产业或非同类产业的一体化集约经营。最终目的是要改变产业组织分散、规模过小,资源能源利用不经济、环保落后的产业组织结构。目前最现实的是如何以国内大企业为依托,开展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建材行业一般的产业就有上千家企业,有的几千家企业,甚至几万家。不要高估,通过兼并重组,使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低,能耗、排放相对高的企业与先进的骨干企业的差距在已有基础上先缩小一半,将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巨大的节能减排成果。因此,必须从政策着手、机制着手,推进政府改变机制,对兼并企业的资金来源、兼并过程的成本补贴、多层次上缴所得税等问题有优惠政策,对被兼并的企业的历史旧账、人员安置等都有具体的、明确的规定。要营造一个小企业主动向大企业靠拢、投奔大企业、主动要求并入的市场机制。
“走出去”的时机与条件都已成熟。在国内遏制新增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走出去”是化解产能过剩,发挥中国建材工业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新的发展的出路所在。因此,要毫不犹豫地将资本“走出去”作为调整结构,改变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各级协会组织要为“走出去”牵线搭桥,创造条件,当好红娘。目前最主要的是要摸清“走出去”的政策规定,争取进一步降低“走出去”门槛,减少审批程序,帮助企业有效控制非经营性风险的措施。要研究并制定有利于建材企业“走出去”供政府采纳的相关政策,建立一套为“走出去”服务的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风俗文化背景、投资背景的相关材料,不使每个企业都花精力分别研究;开办 “走出去”的各种培训班,提出备选的国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协调解决有关金融、海关、证券、法律、商务方面“走出去”的工作。总之,要建立一套“走出去”的服务机构与机制,使“走出去”有目标、有步骤、有政策与规则支撑。同时,在遏制新增产能的同时,各级协会组织都要动员与组织相关企业转变发展布局思路,由国内发展为主及早转向国外发展。
4、紧扣节能减排,创新机制,建立服务产业链,及早推进绝大多数企业达标
从政府到全社会对节能减排都非常重视,很多法规性的规定接踵而来,时间紧逼,已经开始了倒逼机制。要解决建材行业多数企业节能减排达标并不那么容易,目前很多企业压力巨大、节能减排成本不断增加且还不能持久与稳定。从总体上看,还缺乏针对多数企业的状况有总体性的推动机制和政策。因此,要以探索与创新机制为突破口,形成政策运用、创新技术、产品结构调整、设立服务系统“四位一体”的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体系。一是在政策的制定与运用方面,要采取疏导、鼓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政策导向,既要坚持运用差别电价、碳交易等做法,对不达标的从经济上重罚,但又要对协同处置垃圾和废弃物、污泥与节能减排达标的企业政府要有优惠与补贴政策,对率先达标的企业在税收上在几年内有一定减免等鼓励政策。目前一边倒的做法只是压力大,进展慢,效果不一定好。二是要把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作为实现节能减排最重要的根本途径,以改变产业、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式,增加附加值,改变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生产方式,将之作为实现节能减排效果最好的路径。三是要把与节能减排有关的装备创新提升作为重要环节,要瞄准国际领先水平,选择各产业卡脖子的技术装备进行一对一的对标并组织攻关,同时对能耗与排放高的设备不到期也要让其提前退役,对收尘效果达不到要求的设施提出限期退出市场的时间表。四是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效的系统工程,为此,建材行业要从现在开始就要建立具有建材特色的服务于企业的节能减排的服务系统。在即将成立的节能减排分会和已有的节能减排中心基础上,联合会将联合有关专业协会、国建联信公司,联手相关企业组建一个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体制的节能减排服务中心(公司),主要从事包括政策导向,节能减排认证、评估、达标的检测,提供各种咨询与技术的服务,直至拓展到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与管理一条龙的产业化的专业队伍。
5.紧扣协会体制和工作方式的改革,确立市场化、企业化运行机制,奠定生存与发展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了协会组织的改革方向与目标,并且提出了要限期完成脱钩,协会组织成为独立于市场的社团组织已经定性,这是对所有的协会组织的挑战。随着政府职能的精简与转变,现有不少政府主办的事连政府也不做了,不再可能从政府接到现在做的一些事情。当然政府仍然是协会必须紧紧依靠的,只是依靠的规则变了,以前是唯一对口的,以后是竞争选择性的。由此经济上依赖政府支撑不能继续,必须独立市场。尤其是一业多会的机制将形成一个产业有几个协会都在为其服务的竞争局面必将出现。为此,改革已经到了家门口。
面对改革,首先要坚持正确定位。协会的职能定位是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改革的目的。如果行业协会不主动研究与导向行业发展的趋向、矛盾与问题,不聚焦行业共性问题和组织协调攻克影响发展的瓶颈,无法为政府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无法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协会就会失去信赖,失去市场。由此,协会工作的定位必须围绕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产品进入市场的应用问题,才有需求,才有作为。协会自身的改革必须建立市场化、企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提升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这才是最靠得住并且有持久力的依靠,才能有所作为,想做事就会有作为,有作为就会有地位和竞争力。
第二,要进一步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业多会的出现本身是对协会组织的一种鞭策,是由企业、市场、政府选择由谁提供服务的创新机制,我们所有一切都要放在这一大背景下谋划。过去由政府罩着,习惯于受他人拉动与支配,满足于供情况、写汇报、送材料、发文件、下通知的繁琐事务性工作的方式,不能再作为协会工作的主要支撑。必须变事务性为引领性,变中转性为协调事情落地型。
必须以独立自主、独立打拼市场、靠服务功能与作为获得生存发展。要变依赖政府为独立市场,变被动服从式为主动出击型,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方法为市场化竞争。只有具有竞争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大家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探讨和尝试的方式。
我认为在协会和政府脱钩的过渡期内,最主要的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与政府脱钩仅是隶属关系的变化,业务上还要加强与政府联系。由于在争取政府出台政策或行业导向、专项优惠政策时,可能存在政府手里有着两份以上的同样报告,供政府选择,因此了解政策、掌握信息、密切联系政府部门仍然是一项主要工作,否则容易被他人占先。二是强化协会自身的组织建设。一业多会的竞争不仅是平台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与人的竞争,没有一批热心于行业工作,业务熟悉,既懂业务又懂经济,既有基层的微观经历又有宏观的把握能力的若干骨干人才,竞争力无从谈起。如果引领不知道方向,协调不知切入,服务成为抽象,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三是经济上要独立。通过拓展服务功能,开展公益性的各种活动,形成自身独创的协会经济收入。经济是基础,也是竞争力的象征。如果经济不自主,想开展的工作受限,应开展的工作也不敢进行,久而久之,自身会丧失市场竞争力。
第三,行业协会之间、专业协会之间除了正常的业务关系外,还应打造协会系统相关信息联络、资源共享的网络机制。同一类问题的研究,不要人人介入,花精力太多,同样的引领功能与作用,也没必要人人都去琢磨一套。一些地方协会成功的做法可以加以推广与借鉴。除此以外,在上面提到的设立行业节能减排系统服务中心、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等联合会可与专业协会、省市协会联手,一些带有地域性的服务也可以组成混合所有制经济,各负其责,共同推进服务与创收。
在这里我要再提一句,无论是中国建材联合会,还是省市协会、专业协会,不仅与大企业有着工作的关系,大企业还在帮助协会开展工作方面从资金上、人力物力上都给予过多种支持。现在各级协会都面临着艰难的改革,也希望各大企业对各省市协会的改革给予人力、财力的支持与帮助。在此,我代表协会系统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关于编制建材工业“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框架、目标与工作要求
1、 “十二五”圆满收关,积极谋划“十三五”规划
在讲“十三五”规划编制之前,先说一下首先必须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谋划“十三五”。距离全面完成与超额完成建材工业“十二五”规划还有一年多的时间。目前预测,“十二五”规划任务中,对于兼并重组和主要产业的集中度目标可以完成;工业增加值、节能和综合利用利废目标能够提前完成;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超过预期20%的目标,可达25%。其中“十二五”期间的总的环保减排目标和浮法玻璃优质产品比例等指标还得花大力气才能实现,为此还要作极大的努力。
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在“十二五”结束时要达到的主要标志:一是化解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路径一定要突破,盲目扩张势头必须得到遏制,新一轮的落后产能淘汰的目标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二是建材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明确的攻关瓶颈必须得到突破;三是节能减排有转折性突破,60%以上企业环保达到国家排放标准,80%以上的企业能耗达到国家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四是主要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取得新进展,两个“第二代”核心技术研发基本得以突破;五是“走出去”在各产业全面开始启动,水泥企业“走出去”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数量。达到这一目标是“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依据和基础。
2、“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对于能否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关系极大。这个时期是我国建材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又是主要产业与国际领先对标开始超越的起步阶段,也是决定建材行业结构调整的阶段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时期,是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夯实基础的时期。因此,“十三五”可以定为超越与引领做好准备的关键五年。
建材工业“十三五”的发展特征: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十三五”发展的主要支撑点。建材工业的发展模式要由“速度效益型”、“质量效益型”转为“资源环境友好型”;发展的源动力由依靠“市场需求拉动型”转为“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的方式由“工业制造单一型”转向“工业制造与工业生产服务并举型”;发展的市场布局由国内为主转向国内国际同步发展的“全球资源配置型”。通过“十三五”期间五年的发展,使我国建材工业在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布局、产业组织结构、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取得转折性的突破与提高,为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主要目标一是所有的建材产业都像两个“第二代”一样,制定了技术装备创新提升的目标并与国外对标之后确定各自的技术装备研发标准。
二是建材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其所占比重显著上升,产业规模取得重大突破与拓展,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建材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0%左右;传统建材产业全面得以提升,自身通过延长产业链、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所形成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传统建材产业总量的50%。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驱动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驱动成为拓展领域、提高附加值的主要来源,主要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创新提升迈进世界领先水平。50%以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先进装备国产化率达到50%-60%以上。主要产业骨干企业都要建立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四是节能减排瓶颈得以突破,水平显著提升,以政策引领、技术提升、机制健全,推进建材行业节能低碳,实现迈进绿色发展。所有企业的能耗全部达到能源消耗限额标准,80%以上的企业达到届时排放标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在“十二五”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再降低30%。
五是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度,资源、能源利用率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主要产业前10家企业集中度达到60%以上;各产业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达到总数的30%左右;一大批中小型企业进入大型的集团公司,一批优秀企业率先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六是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由工程承包建设向“走出去”以资本为主在国外投资经营,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国际市场份额有较大幅度增加,建材工业在国外营业收入达到总收入的10%以上。世界500强企业再增加1-2个。
3、“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与工作要求:
一是主题鲜明、主线清晰、亮点突出。主题围绕发展方式转变有明确的突破点;主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有明确的转折点;亮点是建材制造型与生产服务型并举,节能减排有服务体系,绿色发展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走出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各占半边天。
二是要与国家“十三五”整个经济社会的走向与发展方式转变相吻合,在规划的内容上和时间上要与《战略》衔接,与“十二五”完成的实际相衔接;规划必须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发展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式、模式的改变和机制体制的创新,尤其要把新兴产业薄弱点和传统产能过剩的矛盾找出来,并提出解决矛盾的路径和方法。
三是已经列举的和已经暴露出来的瓶颈作为突破点,聚焦力量加以攻克。要有目标与支撑点,如果拦路虎不打掉,后边的路走不通。因此,要作为实现“十三五”目标的主要路径与打通发展渠道的关键点。
四是建材工业新的发展中出现的多种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型模式,应该提倡并要求继续探索创新,使新的发展支撑在发展方式转变上,强调破除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思想基础。
五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编制规划的思路一定要打开,包括在国外发展,包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发展,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企业体制与机制的变化等都要有新的内容、内涵。
同志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不变是暂时的、相对的。我们要深刻洞悉变化之源,善于把握变化之机。当前,我们正处于历史上重要的改革创新时期。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既充满挑战更充满机遇的时代。建材工业作为重要的材料工业,科技进步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是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而作为建材工业发展中的行业协会组织和建材行业的领军企业都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直面深化改革的挑战,坚持正确定位,坚守生存本源,紧紧围绕行业发展,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实力,牢固树立竞争意识,转变工作方式,与全行业的同仁们一道坚定信心、携手共进,全面实施“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努力创新并推动建材行业协会工作迈上新台阶,共同为实现我国由建材大国向建材强国迈进,推进建材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