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动态>金色海螺四十年:高举红色旗帜走绿色发展之路金色海螺四十年:高举红色旗帜走绿色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8-10-25阅读次数:来源:国建联信认证中心
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14600多天。
足够一个婴孩从呱呱坠地到诸事不惑;足够一颗种子拔地而起蔚然成荫;足够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河激流,一路摧山裂石直达大海……
4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风起云涌,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取得了惊天动地的历史性成就。
40年的海螺成长之路沐风栉雨,砥砺前行,从昔日海螺山下的宁国水泥厂到今天的海螺集团,海螺一直在成长,在发展,在远航,在奋进,在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同呼吸共命运。
今天,海螺集团总资产近1500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12800亿元,累计实现利润超过1500亿元,累计向国家缴纳税费近1000亿元。连续七年实现利润占安徽省属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在全国水泥行业遥遥领先,赢得了“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的美誉。
海螺已成为中国建材行业的扛鼎企业,成为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
今天,我们拾起有关海螺的点滴沙粒,从它的金色成就、绿色发展和红色党建按照时间的轨迹来还原它的成长。
金色海螺的两个20年
20年蓄力宁国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
而早在两个月前,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宁国水泥厂——一个日后的行业巨人发轫于皖南大地。
彼时,国内水泥行业还普遍采用老式立窑和湿法窑,国内也只进口了两条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其中之一便是用于建设宁国水泥厂。从诞生之初,海螺便寄托着国家振兴建材工业的期望。
海螺人也没有辜负这份期望。在率先掌握了行业最先进的新型干法技术的之后,海螺人开始积极带动和促进中国建材工业装备水平的大型化、现代化、集约化。
90年代初期,芜湖白马山水泥厂因设备老旧,管理不善,陷入亏损,成为地方包袱。海螺主动接过了这块“硬骨头”,对原有的老式落后生产线进行改造完善,又扩建了一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并陆续建成水泥粉磨系统、余热发电系统等。
1997年,白马山水泥厂开始盈利,为中国水泥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树立了范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创立于1921年的南京中国水泥厂,是我国最早投产的湿法水泥厂。一度也陷入困境,海螺接手后,关闭其湿法生产线,扩建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使其产能规模、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经济效益、竞争实力和环保节能水平等均达到先进水平,成为南京市最大的单一水泥工厂,百年老企业起死回生。
90年代中期,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低成本扩张方式,宁国水泥厂完成了从工厂到集团的体制转变,发展成跨地区的建材企业集团,后被国务院批准为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
此时的宁国水泥厂已具备了蝶变的所有要素,1996年9月3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皖南大地——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徽海螺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这天是海螺从积淀成长20年到快速腾飞20年的分水岭。
20年走向世界
海螺集团成立之初,人们不禁在问:“海螺从成立到腾飞要多久?”
1996年10月,海螺集团成立一个月后,这个新生集团便锋芒初显:
我国首条自主成套设备的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宁国水泥厂顺利投产,创下当时国内外同等规模水泥厂建设中投资最省、工期最短、建设质量最好的新纪录。
一年后,海螺集团光彩夺目:
以宁国水泥厂、白马山水泥厂为主体的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筹备H股上市。1997年10月21日,海螺水泥成功发行3.61亿股H股,募集资金8.23亿港元,开创了水泥行业境外上市的先河。
6年后的2002年,海螺水泥成功发行A股,成为中国建材行业首家A+H股水泥上市公司,实现企业与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成功对接。
在此期间,海螺实施“T”型发展战略,拆除了长江和沿海地区一批老企业的立窑和湿法窑,促进了水泥行业技术进步,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
就在人们惊叹“海螺速度”时,这个昔日的“皖南巨鲲”又“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次次自我突破,创造一个又一个耀眼成就:
熟料产能从1996年集团成立初期的496万吨上升至2.35亿吨,水泥产能从368万吨上升至2.94亿吨,位居世界前列,型材产能从0.5万吨上升到76万吨,连续15年位居世界第一;20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570亿元,年均增长31%,年销售收入由1996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100亿元,增长了218倍;总资产从1996年的40亿元增长到1117亿元,净资产从16亿元增长到790亿元,分别增长了27倍和49倍;20年累计实现利润1046亿元,累计向国家缴纳税费729亿元。
二十年间,海螺集团开辟了我国水泥行业项目建设低投资、装备国产化先河:
建成我国第一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国产化示范线、第一条日产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第一个产能超千万吨级的熟料生产基地、第一套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第一套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系统。
先后在铜陵、英德、池州、枞阳、芜湖建成了5个千万吨级特大型熟料基地,并在安徽芜湖、铜陵,广东阳春兴建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单产规模最大的4条日产12000吨生产线,首创的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名列中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
合作开发的世界首例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系统,荣获联合国蓝天奖。
海螺集团取得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206项,外观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5项,多项新产品、新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的空白,为我国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0年里,海螺集团连续12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名列12家国家重点支持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首,两次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品牌前100强.......
20年里,海螺集团下属企业从初期的几家发展到161家,足迹从皖南到安徽到遍及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
20年里,皖南宁国水泥厂成长为安徽海螺集团,变成中国水泥行业的标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今日的海螺已经走向世界!
“十二五”以来,海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足迹遍布东南亚多个国家及俄罗斯、巴西等国,海外资产近百亿元,落实21个发展项目。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出口,到承建国际工程,再到海外投资建厂的大步跨越,成为安徽省属大型企业和中国建材工业“走出去”的先行者。
海螺人以自己的勤劳、坚韧、智慧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水泥建材发展史上令人赞叹的“海螺奇迹”。
2018年9月11日,宣城市委书记陶方启在海螺调研时对海螺集团多年来为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他也希望新的时代海螺集团为宣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海螺从宣城走出,却一直扎根宣城,带着皖南人民的期望走得更远。
绿色海螺:用创新引领行业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人们对大部分水泥工厂的普遍印象,但海螺工厂却因为海螺人的环保理念和创新精神,实现了“绿色蜕变”。
回顾海螺集团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海螺的发展走的就是一条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做大做强、绿色发展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革开放初期,工艺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的水泥立窑仍是国内行业的主流生产设备。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1996年,海螺人建成了我国首条自主成套设备的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2000年,海螺集团成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系统开展水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攻关,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水平,2004年1月,“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工程化应用”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对水泥工艺实施个性化设计和装备国产化改造过程中,海螺集团应用并集成了水泥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技术。2006年,海螺首条自主设计、自行成套的日产5000吨熟料生产线配套余热发电项目建成投运。以一条5000t/d的水泥生产线为例,配备余热发电系统后,年发电量达到6840万度,创经济效益3180万元,节约标煤2.4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量6.29万吨。在海螺的推广带动下,这项循环经济技术已被列入中国水泥工厂的建厂“标配”,2011年,余热发电技术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成为中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之一。
变废为宝,一直是海螺的拿手好戏。废石、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经过海螺的技术研发和处理,都成了水泥生产的原材料,不仅节约了成本,也有效解决了危险废弃物难处置的难题。目前,海螺每年消耗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废渣3600多万吨。
世界首条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如今依旧在铜陵海螺稳定运转着,每天周边未经分拣的生活垃圾都被运到这里,通过海螺的项目技术实现无害化处理,垃圾气化技术有效降解了二噁英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产生的废渣作为原料被用到水泥生产中,相对于传统的垃圾填埋、焚烧等方式,该系统真正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2010年5月,具有海螺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焚烧技术获得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先技术“蓝天奖”提名奖。
甘肃平凉、重庆忠县、贵州遵义、贵阳清镇、广东阳春……近年来,海螺投资兴建26个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项目,日处理生活垃圾6900吨,有了海螺,垃圾可以不再围城。
海螺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企业效益、绿色发展的完美结合。凭借着行业领先的工艺和装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拓展节能环保和装备制造产业,为推进我国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池州海螺使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治噪技术,彻底治理了水泥企业长期不能解决的噪声问题;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之一的芜湖海螺,现有的日产12000吨生产线拥有目前世界最为先进的节能环保装备和技术,各项生产技术和环保指标大幅优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标准。
2016年9月,海螺集团首届技术创新大会召开,集团董事长高登榜发出了“铺垫创新之路,铸就创新之魂”的强力号召,五万名干部员工精神为之振奋。新型高效电收尘、自动化插袋装车系统、码头雨水收集系统、SNCR烟气脱硝技术改造、低温SCR脱硝技术研发、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一项项节能、环保、绿色、创新的技术创新项目正融入到海螺工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宣城海螺紧盯安全环保管控,狠抓降本,节能增效,不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宣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2018年8月8日市长张冬云视察宣城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时对海螺绿色发展给予的肯定。
创新与绿色,贯穿海螺发展始终。绿色海螺,回应着新时代的召唤。
红色海螺:高擎党建大旗
“是什么保证了海螺高质量的发展?”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给出这样的答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就是海螺的‘根’和‘魂’。在海螺,党建就是生产力,就是凝聚力,就是竞争力。”
海螺集团的金色成就、绿色发展离不开红色党建。
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是一项重点任务。如何把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如何让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两个轮子一起转”?
海螺集团党委和375个党支部是这样做的:
从“三严三实”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到“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警示教育,每一项主题活动,海螺集团党委都精心组织,认真策划,确保主题教育入心入脑。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海螺集团党委班子分头深入8个区域25家子公司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为庆祝建党97周年,党委班子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新时代、新发展、新担当”等为主题作了专题党课辅导。
“以前是要求学,现在我们得主动学,不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通过学习,我们实现‘一强三冠’奋斗目标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在听完集团党委组织的十九大报告专题党课后,几名员工交流着学习心得。
集团党委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打造了党员理论学习平台,这种“党建+互联网”的工作方式让支部党员及时了解党建信息,既“送教上手”,方便了广大党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又通过在线讨论、分享,激发了广大党员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习效率。
海螺集团6397名党员是这样回答的: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海螺新材料公司党支部广泛开展“争创党员先锋岗”活动。
“热点、难点,就是党员工作的落脚点”,铜陵海螺机械大修党员突击队是一支活跃在生产现场的队伍,通过自制专用工具,将设备大修进度从原来一个月周期缩短到半个月左右。
“平时工作看出来,关键时刻站出来”,宿州海螺制造党支部有这样一句口号。
这些党员有的在生产一线挥洒汗水,有的在后勤保障默默奉献,有的远离家乡支援海外建设……
红色海螺还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担负起社会责任,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要求,不折不扣地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作为安徽援疆指挥部2017年引入的重点援建企业,新疆海螺型材项目带动皮山县农牧民2000多人就业。2018年3月,西藏昌都建设八宿海螺水泥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投产后可直接解决400余名建档立卡户就业问题,间接带动1000多名群众增收,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物流、运输等产业。
眼下,十月金秋丰收季。
海螺集团人来不及盘点收获,他们朝着“到2020年末成为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安徽企业,单一水泥品牌产值全球第一,绿色新型建材产值全球第一,与水泥相关的节能环保装备和服务业产值全国第一”的“一强三冠”目标大踏步迈上新的征程。
未来,等待他们的是更多的辉煌四十年,更多的“海螺奇迹”。